碧水繞村流,翠峰擁古韻。12月17日,記者走進唐田鎮八一村新建成的省級和美鄉村中心村——一里中心村,一條沿河鋪展的濱河步道率先映入眼簾。從上空俯瞰,精美雅致的步道同碧水潺潺共同在此處畫了一段小弧,如母親的臂膀環抱著古樸的一里中心村。
然而,這條如詩如畫的濱河步道,并非自然天成,是村民們齊心協力、無私奉獻的結晶。“起初我拿到設計方案時,本以為在同居民做工作時會碰一鼻子灰。”八一村黨委書記汪鋒回想起建設之初,依舊十分感慨。今年5月,一里中心村開始施工,濱河步道正是其中一大亮點工程,但需要多戶沿線村民讓出門前院落,他便和村委會工作人員拿著設計方案挨家挨戶去做工作。
出乎汪鋒意料的是,第一戶就主動配合。沿河居住的儲玉平一家聽到村委會的提議后,第一時間同意無償讓出自家1.5米寬的菜園地。“村里要把路加寬,也是為了方便我們老百姓,我肯定積極配合!”儲玉平告訴記者,自己菜園地規模小且不美觀,現如今不僅讓出了一條公園似的濱河步道,還讓出了一條車道。“今年過年,來拜年的親戚不僅能把車開到家門口,還能一起沿著河畔散步,真好!”儲玉平開心地說。
無私謙讓的美德極具感染力,立刻在村民間傳遞開來。儲玉平的鄰居張雪紅聽說濱河步道修建事宜,讓出了宅基地門前2米寬的位置;張秀青聽說自家門前的人行道也要拓寬,便讓出老房廚衛部分;張年豐家聽說中心村改廁需要位置建設磚砌式三格化糞池,則讓出了自家堆柴火的位置……
“老張,你這一讓可是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!”汪鋒激動地向張年豐一家表達感謝。過去,一里中心村的三戶人家因為廁所面積過小達不到改廁要求,一直是村里頭痛的問題,正是張年豐一家的無私謙讓令其迎刃而解。
張年豐笑著搖搖手:“清廉謙讓可是我們‘一里張’的傳統美德,這不算什么!”他就此打開話匣子,原來,一里中心村也是明朝御史張廷瑞的故鄉,張御史為官以清惠著稱,前有老百姓給他建卻金亭,后有朝廷給他造門驄馬第。另據史書記載,唐高宗年間,有人曰張公藝,九代同居,竟和和睦睦,相安無事,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,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了一百個忍字,唐高宗十分贊譽并親書“百忍義門”四個大字,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“百忍”為堂號,并列為祖訓。
談話間,張年豐將記者引到位于一里中心村的驄馬第門前,古樸厚重的氣息撲面而來,只見門楹上方書有“驄馬第”金字橫匾,兩側題有對聯“一勤天下無難事,百忍堂中有太和”,表達的正是關于勤勞和忍耐的價值觀,常被用來鼓勵人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堅持不懈,并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寬容和理解。
這一美德文化貫穿整個一里中心村的和美鄉村建設。溯溪而上,沿著新修的進村柏油路,由西向東,村頭的“致遠橋”旁邊,繪有“御史故里”“紅色血脈,清廉一里”的主題墻十分醒目。村中的“驄馬橋”北側,一口“御史井”中蘊藏著張廷瑞致仕回鄉后為鄉親們挖井的歷史故事;而另一座古橋清心橋的一側,則自然生長了一棵奇特的大樹,由青檀、楓楊、薜荔、梓樹——四種樹組合生長在一起的“四合一”連理樹……
熔古鑄今,以文化人。以“廉政教育”文化建設為主線,八一村“清廉一里”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心村建設于今年12月完美收官,而秉持“六尺巷”精神內核的“一里張”的清廉故事和張氏的“百忍”家風卻將繼續傳承,以此走出一條以文化持續賦能基層治理、以現代文明涵養社會治理生態的新路子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